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葛林指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架構將成為川普政府亞太政策的主軸,但如何推動、北韓議題、南海問題都是影響因素。
川普(Donald Trump)今天將離開日本,起程前往亞洲行的第2站南韓訪問。儘管川普在東京大談美日貿易逆差、支持日本對抗北韓、呼籲北韓釋放日本人質,但川普亞洲行的真正戰略目的仍讓外界霧裡看花。
葛林(Michael Green)於川普啟程前,在雪梨智庫羅伊研究院(Lowy institute)撰文指出,川普亞洲行的戰略目標或許可以從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10月18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演說中看出些端倪。
提勒森當時表示,川普政府尋求明確強調日本、澳洲與印度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並公開質疑中國的誠信。這個概念源自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鑽石戰略」(Strategic Diamond),以美、日、印、澳四大海洋民主強權同盟網,抗衝中國的「一帶一路」。
葛林指出,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架構也為川普亞洲行帶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就是在否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嗆聲要退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後,這項政策要如何推進。
朝鮮半島與南海也是大問題,國際高度關注川普此行會如何回應北韓議題。葛林讚揚川普大動作經濟制裁北韓,但也指出,如果美國讓南韓感受威脅,嚇阻北韓的預防性戰爭警告可能面臨外交失敗。
川普的南海戰略則是另一個更大謎團。葛林表示,東南亞擔憂川普的文膽、白宮政策顧問米勒(Stephen Miller)起草的演講稿中,將摧毀區域多邊主義。這或許是錯誤的預期,但反映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對美國承諾的質疑。
至於中國,葛林指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成功,意味即將在北京舉行的川習會可能內弛外張。白宮已經拒絕中國發表聯合聲明的要求。
葛林認為,川普認知到美國對中國的任何槓桿作用,都是美國在區域聯盟與夥伴關係的衍生。就如同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與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在2007年的報告所言,要正確處理中國,必須先正確處理亞洲。
他最後表示,相信很快就能看到自由開放的印太架構將在首次介紹給區域後續存,「也在川普的推特帳號裡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