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4月8日(上星期六),中國返回巴黎的飛機上,馬克龍總統接受了法國財經大報“回聲報”“法國國內廣播電臺”以及一家美國網站Politico的採訪。馬克龍在採訪中說,“在臺灣問題上踩加速踏板,對我們有益嗎?”馬克龍隨即自問自答說,“沒有的,最糟糕的是,認為我們歐洲人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是跟隨者,應該適應美國的節奏和中國的過度反應。”“歐洲要避免因臺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強調歐洲要戰略自主,不應成為美國附庸”。
馬克龍的言論在其美歐盟友那裡再一次引發不理解,不少人擔心,法國要與華盛頓和北京保持等距離。馬克龍的言論在美國和歐洲引發的爭議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白宮不得不重申自己對馬克龍總統和拜登總統之間的“良好關係”有信心。
法國世界報4月11日(週二)就此發表了社論。社論首先表示,2019年,北約運轉不良,馬克龍當時說出了北約“腦死亡”的話語。這一次,馬克龍再次通過他自有的挑釁方式開啟了爭論。社論繼續寫道,雖然法國外交對美國的一貫立場是,“我們是盟友但不結盟”。但是,馬克龍的這些言論帶來了幾個問題。
首先是時機的選擇問題。馬克龍是在結束為期三天的與中國的國事訪問之際發表這些言論的,在此次訪問期間,法國總統多次表現出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拉近關係的跡象。在法國代表團剛一離開中國,中國軍隊就開始進行包圍臺灣的重大演習,以回應臺灣總統蔡英文訪問美國加州並在那裡會見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
第二個問題是,馬克龍總統闡述其思想的方式使他不可避免地被負面解讀。在重申歐洲人的關切之一是統一問題的同時,馬克龍進一步指出:“中國人也關注他們的統一問題,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臺灣是其一部分。”
馬克龍總統還提到,歐洲的風險是“陷入不屬於我們的危機”,指出臺灣問題不關歐洲的事,可與此同時,法國卻又希望在印太地區是一個大國,臺灣海峽的穩定是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的。
最後,馬克龍在這次採訪中所犯的錯誤是馬克龍沒有說的東西,尤其是,馬克龍沒有重申維護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要求,也沒有重申臺灣公民民主選擇的合法性。
馬克龍還說,“在某個時候,我們必須問問我們自己我們的利益問題。”法國世界報的社論就此表示,確實是這樣,但是,在烏克蘭戰爭期間,我們的利益是要清晰和統一,而不是混亂。可是,馬克龍的相關言論,讓人對這場危機給歐洲人帶來的挑戰以及應該如何面對美國產生了困惑。
歐盟委員會週二(4月11日)通過發言人重申了歐洲對臺灣立場。這名發言人明確表示,歐盟拒絕以任何形式的武力改變臺灣海峽現狀。這一表態也是再次強調了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的主張。
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9日的推文則批評,馬克龍的立場,讓他“喪失了成為一個歐洲領導人的身分”。他另一篇推文則說,馬克龍訪中是一場“完全的災難”,並稱馮德賴恩展現出更佳的選項。
30多位“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IPAC)國會議員今天發出聯合聲明,強調馬克龍的涉台言論不代表歐洲,且將盡力確保北京對臺灣的進犯立場會從國際社會上收到它應得的敵對回應。聲明中強調臺灣人民聲音須被尊重。
IPAC成員對於馬克龍的發言感到非常失望,特別是關於“歐洲應該避免被捲入不屬於我們的衝突中-清楚指涉台海緊張局勢”。
議員譴責馬克龍“判斷失當的言論不僅無視臺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關鍵地位,更傷害了國際社會維持台海和平數十年來的努力”,且以歷史為鑒,批評過去對威權政體的綏靖政策都沒有好結果,“很可惜總統看來沒有從過去學到教訓”。